close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清晨
5時,大地還在沈睡當中,一群人已經抵達鳴沙山。天微寒,不得不披件薄外套。這是盛夏8月的沙漠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跨過售票口,才發現鳴沙山已經甦醒很久了。售票口前的空地上人聲鼎沸,至少上百人,都是來自日本和台灣的觀光客。在導遊指揮下,大夥人魚貫前進,隊伍另一端,蜷臥著黑壓壓的駱駝群,觀光客走近、跨騎,一隻隻駱駝應和駝夫「徐兒」的指令,緩緩站直身子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明來臨之前,駱駝馱負著觀光客,馴服地排成一列列長縱隊,用與千百年來馱負絲路商旅時相同的節奏,踩著鳴沙山柔軟細緻的沙子,往鳴沙山最美麗的稜線前進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曙光乍現中,駝隊正好魚貫登上第一道稜線,畫面美得令人尖叫,幾個日本觀光客顧不得形象,從駝背上連翻帶滾下來,迅速礎n姿勢,按下相機快門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黑暗已盡,上百人坐在一道道稜線上,安靜等待鳴沙山「迷死人的日出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十幾分鐘後,微光在蒼穹與大地交界處泛起,再一會兒,四周的世界逐漸明亮起來,這時我舉目四望,只見沙丘如海,一直連綿到遠處的戈壁灘,稜線構成的流暢線條,把光與影切割得恰到好處。蓄積眾人體內的激動情緒,在日出的一剎那終於噴發,噴發成劃破黎明穹蒼的歡呼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我弓身掏起鳴沙山的細沙,粒粒晶瑩閃亮,把把五彩繽紛。身旁的駝夫說,這龐大的山丘下埋葬著一支遇敵軍奇襲而屍橫遍野的大軍,每有狂風刮起,整座鳴沙山便轟隆隆作響,既像金鼓齊鳴,又像刀劍撞擊。是自然界的物理作用,還是將士的鳴咽,沒有人想去爭論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重新攀上駝背,龐大的駝隊在晨曦中徐徐走向山背。山背是另一個美麗的世界─有「天下沙漠第一泉」之稱的月牙泉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月牙泉,像一彎月牙,一顆白蘭瓜,一張性感的唇,靜靜躺臥在沙漠裡,一百年,五百年,一千年,從來沒有被沙漠中的飛沙走石吞噬。沙不填泉,泉不涸竭,長300,寬50的荒漠甘泉,如何歷千百年而不為流沙淹沒,著實是個謎──直到最近幾年,這個謎才有較為科學的解釋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根據科學推論,月牙泉周圍沙漠下方是黨河的古水道,敦煌一帶高山融雪滲入地下水道,成為潛流,源源不斷為月牙泉挹注水源;另一方面,由於地形特殊,大漠風沙直襲月牙泉時,會沿周圍山丘做上旋運動,然後拋向山的另一面。綿歷古今,泉水依舊,道理便在此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不管科學推論,只管欣賞月牙泉之美。上午8點鐘的月牙泉,有些濃,有些濁,不能領受「月泉曉澈」的浪漫情調,略感失望,但是水上有水鴨,水邊有白楊垂柳,襯以幾幢清新脫俗的寺院建築,踽踽獨行,體驗自然與人為造化之機巧,倒也不覺有枉此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費勁千辛萬苦,跌跌坐坐登上沙山,由此俯瞰,更能融入月牙泉的夢幻和傳奇。只是沙漠的陽光,正以難以想像的效率,把遊客腳底的沙石烘暖,蒸騰的熱氣也逐漸令人吃不消,於是只好把自己從夢幻和傳奇的氛圍中抽離,隨眾人跨上駱駝,踏上回程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走出鳴沙山的奇幻世界,直奔敦煌城西北90公里的玉門關。說到玉門關,便不知不覺吟誦起王之煥那首「涼州詞」:黃沙遠上白雲間,一片孤寂萬仞山,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玉門關有個小方盤城的別名,建在一座沙石崗上,高10公尺,上有女兒牆,下有馬道,黃土夯築的城垣,至今大體都完好保存下來,當年城關雄姿,仍依稀可見。登城遠眺,只見溝壑縱橫,沼澤四處,長城蜿蜒,烽燧兀立,龍捲風捲起的陣陣大漠孤「煙」,瞬時生,瞬時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站在城關上遙想,遙想碧天黃沙下一條絲綢古道,絲綢古道上一支行伍在征塵漫漫裡魚貫出關,朝西域前進。一支載運和闐玉和吐魯番葡萄的西域商隊,則響著悠悠的駝鈴,緩緩穿過關隘,向中原走去。數百年之後,將士和商旅的形影已經遠去,徒留殘垣土墩,沒有悠揚的古笳和羌笛,遠山更孤寂。   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gevwal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